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气管、支气管和肺癌(tracheal,bronchus,aGalunisertib MWnd lung cancer,TBL)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以期为中国TBL的防治提供参数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以职业致癌物为相关危险因素,以TBL为研究疾病,提取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HBeAg hepatitis B e antigenjusted life years,DALYs)相关数据,并进行年龄标准化处理。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Hiplot绘制不同性别、年龄疾病负担分布图,灰色模型GM(1,1)预测2022—203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疾病负担与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总体死亡率、DALY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分别从1990年的1.85/10万、53.93/10万、2.64/10万、69.50/10万升高到2021年的5.22/10万、129.29/10万、3.49/10万、83.80/10万;增长幅度分别为181.62%、139.77%、32.40%、20.59%。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总体死亡率、DALY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的AAPC值分别为3.41%、2.87%、0.92%、0.62%(P均<0.05),总体呈上升趋势,女性均高于男性。202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总体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高死亡率主要集中在>65岁,男性均高于女性;总体DALY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65~74岁为最高峰,男性均高于女性。灰色预测模型GM(1,1)显示,2022—203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死亡率、DALY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至2031年,其死亡率、DALY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的预测值将分别达7.19/10万、175.63/10万、4.16/10万、93.64/10万。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死亡率、DALY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和老年人群是中国归因于职业致癌物的TBL疾CB-839体内实验剂量病负担的主要人群,应加强职业致癌物的防控与健…
膝骨关节炎患者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经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有DVT发生将患者分为DVT组(n=20)及非DVT组(n=10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膝骨关节炎患者经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软件4.0“rms”包构建膝骨关节炎患者经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Nomogram预测模型,校正及决策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及临床预测效能评估。结果: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血浆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血浆D-二聚体、手术时间GDC-0973抑制剂、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的AUC为0.663、0.678、0.985、0.856、0.925、0.9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1岁、体重指数≥25.47 kg/m2、合并糖尿Laboratory Supplies and Consumables病、合并高血脂、血浆D-二聚体水平≥0.69 mg/L、全麻为膝骨关GW-572016生产商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与原始曲线及理想曲线接近,C-index为0.813 (0.721~0.905),模型拟合度较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阈值>0.17,可提供临床净收益,且临床净收益均高于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血浆D-二聚体、麻醉方式。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经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血浆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以其作为预测因子构建的个性化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经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是否发生DVT的预测评估,以期尽早干预,降低发生率,改善预后。
基于胶囊网络与无监督学习的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算法研究
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 modifications,PTMs)是蛋白质行www.selleck.cn/products/carfilzomib-pr-171使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作为广受关注的重要PTMs之一,蛋白质磷酸化在许多细胞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DNA损伤修复、转录调节、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此外,异常的磷酸化修饰会引起蛋白质功能紊乱,与癌症等重大疾病密切相关。参与磷酸化过程的多种激酶与磷酸酶己成为备受关注的潜在药物靶点。精确识别磷酸化位点有Pullulan biosynthesis助于更深层地揭示蛋白质的多样性和活性状态,为全面阐明磷酸化对蛋白质功能及调控机制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基因组序列数据的注释和新型药物的开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鉴定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实验方法得到广泛研究,但受限于成本因素,难以在全蛋白组水平上开展。计算生物学和机器学习已成为进一步了解细胞过程的有效工具,正不断提高磷酸化位点预测的效率和可靠性。然而,由于所涉及的分子过程的复杂性和训练模型所需数据的局限性,磷酸化位点预测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此,本研究基于胶囊网络与无监督学习提出新的磷酸化位点预测框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原核生物磷酸化位点鉴定工具应用范围窄、准确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注意力胶囊网络的原核生物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模型(EcapsP)。为解决胶囊网络动态路由过程扩展性差、参数量大的问题,参考自注意力机制,设计捕获输入序列全局信息的路由算法。这是一种更可靠的一致性学习方法,在丰富网络表示能力的同时减少了计算量。针对模型鲁棒性较弱的问题,EcapsP通过引入快捷方式和无条件重构提高了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在独立测试集上,EcapsP表现出了比其他深度学习工具更为优异的性能,特别是在马修斯相关系数方面,相较于其他工具提升至少7%。其次,EcapsP在小样本预测问题上展现出了显著的鲁棒性。此外,EcapsP是第一个提供原核生物磷酸化酪氨酸位点预测的计算工具。(2)为进一步提升预测性能,针对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问题中正负样本不平衡现象,从数据层面出发,以生成对抗模型为蓝图结合Wasserstein距离和近端策略优化设计蛋白质序列数据增强模块PSGAN。首先,该方法利用Wasserstein距离取代Jensen-Shannon散度作为生成器的动作奖励反馈,结合近端策略优化设计对抗模型的目标函数,克服模式崩溃和训练不稳定问题。其次,鉴于自注意力确认细节机制对序列中数据的长距离依赖关系具有良好建模能力,采用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模型作为生成器架构,将其与生成对抗网络结合。最后,利用迁移学习克服生成对抗学习在小数据问题上的缺陷。实验结果显示,PSGAN显著优于多种不平衡数据处理策略且通过对抗性迁移学习提取到了激酶特异性序列的内在规律。在与现有磷酸化位点预测工具的比较中,基于PSGAN构建的EcapsP模型表现出了显著的性能增强。(3)针对磷酸化底物缺乏对应激酶信息的问题,开发了基于对比学习的多标签激酶预测器(SMPcaps)。与执行单标签分类的机器学习方法不同,SMPcaps将激酶-基序对应定义为多标签问题,通过一个基序分类模型执行预测任务,而不是为每一个已知激酶家族单独训练模型。其次,基于Siamese网络,通过引入空间角度信息的对比损失函数构建有助于区分磷酸化底物的序列嵌入表示。随后,为防止嵌入过程丢失序列位置信息,将理化信息编码与Siamese嵌入一起输入到多标签分类模型。最后,以激酶系统进化损失函数将激酶家族间的联系引入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Siamese嵌入和激酶系统进化损失函数均可有效提升预测精度;相较于其他特异性磷酸化预测工具,SMPcaps的性能有明显提升。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症复发恐惧(biofloc formationFCR)现状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4年8月商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50例NSVX-765供应商CLC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一般调查量表、恐惧癌症复发量表-中文版(FCRI-CV)、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社会支持度评定量表(SSRS)调查。评估NSCLC患者FCR现状,针对NSCLC患者FCR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t检验,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FCR与疾病感知、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SCLC患者FCR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患者FCRI评分为PF-07321332化学结构93.12±9.74分,整体处于中度FCR水平。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CRI-CV各维度评分、总分与BIPQ总分呈正相关,与SSRS总分呈负相关(P<0.05)。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月收入、教育程度、手术方式、肿瘤分期、社会支持度、疾病感知是NSCLC患者FCR的影响因素。结论 NSCLC患者的FCR处于中度水平,主要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肿瘤分期、手术方式、疾病感知、社会支持度的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抑制FCR,保障患者的康复效果。
小儿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预测模型的建立和效能检验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NSC 127716体外喘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5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350)和验证集(n=150)。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将训练集患儿分为合并感染组(n=25)和非感染组(n=325),收集患儿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咳嗽、喘息、发热),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白蛋白(Albumin, Al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 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PF-03084014生产商t, PL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影像学检查(是否合并胸腔积液)及抗哮喘药物使用频率。采用SPSS 26.0及R42.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等内部验证。结果 训练集与验证集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组患儿发热、CRP、PCT、NLR、合并胸腔积液比例以及抗哮喘药物使用频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PCT、NLR、合并胸腔积液以及抗哮喘药物使用频率为小儿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训练集构建小儿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列线provider-to-provider telemedicine图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80、0.920,校准曲线均趋于实际曲线(Hosmer-Lemeshow χ2=0.615、0.598,P均>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小儿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风险的阈值>0.15时,列线图模型提供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小儿支气管哮喘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2025)
运动是健康促进和慢Torin 1病预防的主要生活方式干预手段。随着运动处方概念的建立和传播,定制科学运动方案成为助力临床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的重要部分,大量医疗从业genetic population者迫切需要基于权威指南并结合临床实践、便于操作的工具式文献参考。“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JNJ-42756493以下称为“本共识”)工作组在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近二十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过多学科专家组多次研讨,形成了此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以临床疾病诊疗为目标,介绍了运动处方门诊的设立条件,重点阐述了包括运动风险筛查、运动安全/能力评估、临床运动处方的制定、再评估与进阶等步骤的规范化流程,注重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针对临床多种常见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肾脏病、原发性骨质疏松、乳腺恶性肿瘤、焦虑抑郁症等)及特殊生理时期(孕产期、围绝经期及绝经期),提出运动处方基本建议及注意事项。本专家共识是既往同类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标志着运动处方工作向临床实践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和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早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和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视网膜激光光凝对早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上饶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60眼)P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30眼)。对照组接受康柏西普、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和血明目片。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的BCVA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的BCVA高于对照组,差异GSKJ4使用方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的CMT、中医症状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的CMT、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的BCVA、CMT、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视网膜激光光凝能有效治疗早期PDR患者,改善患psychopathological assessment者视Baricitinib细胞培养力,减轻黄斑水肿,改善中医证候。
热量限制与间歇性禁食对炎症及代谢疾病的影响
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和间歇性禁食(Intepeer-mediated instructionrmittent Fasting,IF)作为2种饮食干预策略,近年来因其在调节炎症和代谢紊乱中的潜在作用受到广泛关注。随着高热量饮食和久坐生活方式的普及,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峻挑战。本综述探讨了CR和IF通过代谢重塑、自噬激活及抑制AY-22989说明书炎症通路等机制,在减少炎症、改善代谢健康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中,这2种策略表现出显著的干预效果。此外,CR和IF在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代谢调节中也有积极作用。尽确认细节管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潜力,但长期依从性和安全性仍是推广的关键挑战。未来研究应侧重个性化干预和多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验证CR和IF的临床价值。综上所述,CR和IF为慢性疾病管理提供了新的非药物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过敏性疾病与前列腺炎的因果分析: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目的 使用孟德尔随机化(MR)探索过敏性疾病与前列腺炎(Prostatitis)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利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用来自大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收集哮喘、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超敏和过敏性休克以及前列腺炎的数据,进行一项全面的两样本MR研究。研究中纳入欧洲患者人群数据,并采用逆方差加权(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而次级验证方法包括加权中位数、加权模式、MR-Egger回归和MR多效性残差和离群值(MR-PRESSO)检LEE011验来检测和校正多效性Trichostatin A半抑制浓度的存在。结果 遗传学预期结局显示,哮喘(OR=0.27,95%CI=0.11~0.66,P=0.004)、湿疹(OR=0.44,95%CI=0.24~0.81,P=0.008)、与前列腺炎的发病呈负向因果效应。过敏性鼻炎(OR=0.23,95%CI=0.02~2.46,P=0.225)以及过敏、超敏和过敏性休克(OR=0.17,95%CI=0.01~2.10,P=0.165)与前列腺炎的发病风险无因果关联。同时在去除了与混杂因素关联的工具变量后,过敏性哮喘和湿疹的遗传倾向仍然与前列腺炎风险相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供了证据支持过敏性疾病在前列腺炎发展中的因果作用,过敏性哮喘和湿疹与前列腺炎发病存在因果关联,而过敏性鼻炎、过敏、超敏和过敏性休克与前列腺炎的发病则没有因果关联。
VRK1激酶调控CHD1L/Snail信号轴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肝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于第六位,死亡率排在第四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肝细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肝癌中占比达到了90%。肝癌患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对于晚期肝癌患者,手术治疗等在早期阶段获益大的治疗方式已不适用,主要采用索拉非尼、乐伐替尼等肝癌一线治疗药物进行靶向治疗,从而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由于肿瘤的异质性,药物靶点在不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所以会出现药物不响应和继发性耐药等问题。因此,我们亟需阐明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发现新的肝癌药物靶点。牛痘相关激酶1(Vaccinia-related kinase 1,VRK1)是细胞核内的丝氨酸/苏氨酸染色质激酶,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核膜组装、基因转录等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VRK1在肺癌、乳腺癌、胶质母细胞瘤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并与它们的不良预后相关。现有研究表明,VRK1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进展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但VRK1在肝癌迁移和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目前尚未有详细阐述。我们利用敲低VRK1的肝癌细胞系,研究VRK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验证VRK1对肝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机制方面,通过RNA测序筛选VRK1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以及细胞信号通路,免疫沉淀结合质谱分析确定VRK1的相互作用蛋白。结合上述关键分子的筛选实验阐明VRK1促进肝癌进展的机获悉更多制。研究目的1.研究VRK1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2.揭示VRK1在肝癌中调控的关键下游靶基因以及细胞信号通路。3.探究VRK1调控关键下游靶基因并促进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VRK1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患者生存期和肿瘤分期之间的关系。2.利用CCK8、克隆形成和Transwell实验检测VRK1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3.利用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检测VRK1对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4.利用RNA测序和GSEA,分析VRK1所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和细胞信号通路。5.在敲低VRK1的细胞系中回补靶蛋白Snail,利用EdU和Transwell实验检测VRK1是否通过Snail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6.免疫沉淀结合质谱分析确定VRK1的相互作用蛋白。7.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VRK1的相互作用蛋白CHD1L是否介导了VRK1对SNAI1(编码Snail)表达的调控。8.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VRK1是否磷酸化修饰CHD1L。9.利用CHD1L的磷酸化位点失活突变体(CHD1L S122A)研究VRK1是否通过CHD1L S122位点的磷酸化调控Snail的表达。研究结果1.VRK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VRK1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VRK1高表达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短。随肝癌患者肿瘤分级和分期的升高,VRK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也升高,VRK1与肝癌患者肿瘤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VRK1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也显著高于正常肝细胞。2.敲低VRK1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敲低VRK1组Huh7和HepG2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克隆形成数目减少,并且细胞迁移率也降低。3.敲低VRK1抑制体内肿瘤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敲低VRK1组裸鼠的瘤体积较小,瘤重较轻,裸鼠体重Medial meniscus未有明显波动,表明敲低VRK1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4.VRK1调控SNAI1表达RNA测序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敲低VRK1组之间共存在3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51个基因在敲低VRK1组表达下调,171个基因在敲低VRK1组表达上调。GSEA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上皮-间充质转化通路上,其中间充质主要标志物SNAI1(编码Snail)在敲低VRK1组表达显著下调。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VRK1调控SNAI1mRNA和蛋白的表达。5.VRK1通过Snail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挽救实验检测敲低VRK1后回补靶蛋白Snail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VRK1通过Snail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6.VRK1与CHD1L相互作用通过免疫沉淀结合质谱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VRK1过表达组中富集的蛋白有175个,其中CHD1L是结合肽段最多的蛋白。经过免疫沉淀实验验证,确认VRK1与CHD1L之间存在相互作用。7.VRK1通过CHD1L调节Snail的表达与敲低VRK1组相比,Snail在敲低VRK1后过表达CHD1L组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升高,说明VRK1通过CHD1L调节Snail的表达。8.VRK1磷酸化CHD1L S122位点与对照组相比,敲低VRK1组中CHD1L的总体磷酸化水平降低,说明VRK1对CHD1L进行磷酸化修饰;将CHD1L S122位点失活突变为丙氨酸(CHD1L S122A),敲低VRK1不会影响CHD1L S122A的磷酸化水平,说明VRK1磷酸化CHD1L PidnarulexS122位点。9.VRK1通过对CHD1L S122位点的磷酸化调节Snail的表达与敲低VRK1组相比,Snail在敲低VRK1后过表达CHD1L组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升高,但是在敲低VRK1后过表达CHD1L S122A组中的表达量不会升高,说明VRK1通过CHD1L S122位点的磷酸化调节Snail的表达。研究结论1.VRK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VRK1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体内肿瘤生长;2.VRK1与CHD1L相互作用并磷酸化CHD1L S122位点;3.VRK1通过磷酸化修饰CHD1L调节Snail表达,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